牟鵬東:用好新媒體宣傳陣地
編者按:近日,202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評審結果揭曉,由山東農業大學校團委、臨沂團市委分別推薦的我校經管學院牟鵬東、林學院王家文同學榮獲202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稱號。
“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評選活動由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指導,中國青年報社、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聯合舉辦。活動旨在樹立當代大學生中熱愛祖國、品行優良、不畏艱難、自強不息的榜樣。
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感受榜樣的力量!
9月28日,經濟管理學院(商學院)2019級學生牟鵬東榮獲“202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稱號。三年來,他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力量拓寬宣傳渠道,踏實努力進行校地聯絡,促進家鄉建設。當被問起這些年的感受時,這個來自煙臺棲霞的小伙兒說,“現在的社會是一個有機遇的社會,青年人是大有可為的。”
牟鵬東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從小便深受熏陶,家國情懷根植于心。他的一位至親是科研工作者,“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精神一直鼓舞著他不斷砥礪奮斗。他十分敬佩母親及家中其他女性長輩,她們使他懂得如何愛這個國家,“她們扛起了這個小家,是母性的力量教會我用感性的思維去感知這個世界,感知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精神。”他眼泛淚光。
大學伊始,牟鵬東基于對新媒體技術的興趣,加入了校學生會新媒體中心,從此與新媒體結緣。在這期間,他主動學習Ps、Pr、Ae軟件,并利用技術優勢,音樂、視頻、圖片、漫畫、小程序、網絡直播、微博話題等形式組織開設“學習四史,不忘初心”“山農青年說”“尋跡紅色精神,講述紅色故事”等專欄,制作10余期專欄推送,組織統籌拍攝《唱支山歌給黨聽》《望道漫漫且向前,敢為人先譯宣言》《山農青年說》等視頻,用新型互聯網傳播媒介進行網絡思政學習,瀏覽量上萬人次,在師生間引起熱議。以此為動力,他大膽嘗試,成功推動家鄉棲霞市實施青鳥計劃,自己成為了青鳥計劃中重要的一份子。
牟鵬東清楚新媒體在引領思想和塑造意識形態方面的巨大作用,所以在宣傳過程中,他采用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向大家普及政策知識,發布人才引進政策,鼓勵大學生返鄉參加工作,助推家鄉發展。
作為棲霞市大學生聯合會主席,牟鵬東帶領社會實踐隊伍,為學校與地方人才的輸送進行“點對點”對接。在幫助舉辦家鄉比賽的同時,他為鄉村百姓答疑解惑。從疫情期間志愿者到推進人才返村返鄉,牟鵬東一步一個腳印,為家鄉的發展盡職盡力。“希望小屋”建設過程中的“結對子”、寒暑假期時成立的“返鄉青年突擊隊”都是他反哺家鄉的證明。
在校學生會任職期間,他明確自己的定位是“為同學發聲”,同時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正視自己執行主席的職位。面對緊張密集的工作,他統籌時間,尋找解決之法,在工作和學習之中找到了微妙的平衡。他認為,工作和學習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他說,“當然會遇到困難,但即使熬夜我也要把事情都做好,心中有一股力量,讓我堅持下去。”
校學生會的工作和家鄉聯合會的工作,對他來說是“殊途同歸”。在聯合會中,他憑借在校學生會工作的基礎和經驗,主動結識其他學校的學生,積極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提高能力的同時也開闊了視野。他說,“這兩份任務和職責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
在牟鵬東的經歷中,參與“希望小屋”建設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他陪伴孩子們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和當地武裝部,讓他們感受先人的精神和祖國的力量;帶領孩子們走進圖書館,領略書籍之美,感受大千世界。
牟鵬東還給記者講述了他印象深刻的一戶龍鳳胎家庭。“那是一個土坯房,孩子的父親身患重病,雙腿殘疾,不能下床。兩個孩子看上去很弱小,很讓人憐惜。但是他們學習卻很努力,我看著他們那么倔強的身影,會很動容。”談到這里時,牟鵬東有些哽咽,“有個小孩子,家就有希望。”
初心如磐,愛無疆。“希望小屋”的建設還在路上,但希望的彼岸已經可以看見了。牟鵬東說,“他會一直堅持做這件事情的。”
獲得“自強之星”,牟鵬東比較平靜。“光榮在于平淡,艱巨在于漫長。我希望自己一直能做好平平淡淡的小事,堅持當初的情懷。”青年的力量無法丈量,不忘初心便是希望。
王家文:助未來希望 勇創新創業
9月28日,林學院2019級學生王家文榮獲“202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的稱號。一路走來,他幫助家鄉的困境兒童建起了一間間代表著未來的希望小屋,積極整合身邊資源做起跨境電商貿易。當學生記者問起他一路走來的經歷和感觸時,這位來自商貿之都臨沂的小伙子害羞地笑著說,“一直腳踏實地做事,我相信天道酬勤。”
在談及自己的“老本家”——生態學專業時,他回憶起老師曾經講給他的一句話,“學生態的學生可能不是過得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幸福的。”從研究分子生態學到地球生態學,他感知世界的宏大,見證微觀的復雜,他很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同時感謝這個專業給予他熱愛自然的能力。“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王家文說,“即使已經見識到世界的廣闊,當我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盛發時,依然能夠生出憐憫之情,依然會對細微之事生出天然的喜歡,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平靜和愉悅。”
專業的學習使王家文成為了一個對生活保有熱情的人。2020年6月,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山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全面啟動實施“希望小屋”兒童關愛項目。王家文成為一名愛心志愿者。三年來,他利用每一個寒暑假期走進困境兒童的家中,了解孩子們的情況,建“希望巢”的同時筑“愛心橋”。
“剛進去的時候是一個長滿雜草的小院子,黃泥搭起來的房子,破敗不堪。”在回憶探訪困境兒童的經歷時,王家文仰頭看向天花板,強忍著淚水。“孩子很小的時候媽媽就離開了,只剩下身患殘疾的父親與他相依為命。”在“希望小屋”項目中,相較于物質層面的幫助,精神層面的幫助更加迫切。他說,這些孩子內心都有一道很堅硬的墻,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力幫助他們。
王家文知道,對于這些困境兒童來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教會這些孩子增強個人能力,去提升自身的發展。“只有把孩子的精神氣兒培養起來,幫助他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王家文和志愿者團隊不斷創造機會,為困境兒童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在河東區舉辦的“青春音樂市集”活動中,王家文鼓勵孩子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在活動中大膽唱歌跳舞,或者將自己的作品拿出來擺在市集的攤位上,以此培養孩子們的自信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家文所參與的“希望小屋”建設有了不小的進展。說到這里時,王家文露出了燦爛而自豪的笑容,忍不住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希望小屋建成時孩子們笑容洋溢的照片。照片中,一個小男孩比著勝利的手勢,面對鏡頭綻放了那個年紀最好的笑容。正是這一張張純真的笑臉,讓王家文更加明白堅持的意義。
在自主創業的道路上,王家文也在不斷探索。小學二年級一個人去街上賣報紙;三年級去車展賣酒,收獲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初二時只身前往深圳,用有限的英文和外國人做生意。
大學四年里,他利用假期,以父親工廠作為貨源,在某電商平臺開店運營,每天直播五六個小時;自己聯系物流,裝貨發貨;成立自己的電子商務公司,成為法人代表。三年下來,獲得了一百多萬的收益。他說,“最拼命的那段時間,我每天只睡四小時。熬過來就好了。”
機緣巧合下,王家文開始用新媒體技術來宣傳自己的家鄉。他參與拍攝的“沂蒙老兵”、“母親從哪里來”等主題視頻獲得了很高的點擊量,這也促使他拍攝更多有意義的家鄉視頻,讓更多人看到家鄉的美麗面貌,聽到家鄉的聲音。對于自己的家鄉,他很驕傲地說,“它不僅是一個山東小城,它還是中國第二個商貿之都。”
獲得自強之星的稱號后,他獲得很多贊賞。“我一直在做很平凡的事情,未來我還得好好努力,我會一直堅持做的。”才聚沂蒙的聲音需要有人傳達,無數個“河東青鳥”的故事需要有人講述。王家文自覺擔負起青鳥信使的職責,將家鄉的美好呈現于社會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