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上午,山東省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省勞動模范和山東省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山東會堂舉行,表彰各行各業涌現出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其中,我校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陳學森教授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資源與環境學院楊越超教授獲山東省先進工作者稱號。
幾十年來,陳學森帶領團隊成員把農民脫貧致富的難題作為科研攻關的課題,選育了近30個蘋果、梨等果樹新品種,并研發了配套栽培管理技術;帶領團隊研發的“三選兩早一促蘋果育種法”等新技術,使果樹育種年限縮短3至5年。他帶領團隊成員研發的成果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各1項。他常年奔波在農村、農業生產一線,用新成果和新技術助力貧困地區鄉村振興,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還把剛育成的“山農酥”梨新品種及種植技術無償轉讓給企業,助力果農致富。近年來,陳學森團隊的新品種、新技術在山東、陜西等地的山區丘陵貧困地區累計推廣500余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110多億元。
楊越超教授主要從事新型肥料的研發與應用工作,在研究中帶領團隊成員攻克控釋肥料生產中的關鍵核心技術,助推我國緩控釋肥料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研發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中國發明專利優秀獎3項、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等多項獎勵。他帶領團隊成員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4項;制定地方標準2項,著作2部。他參編的《高效緩釋肥施用技術》被農業農村部定為主推技術,已在30多種作物上推廣,取得了巨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在4月27日下午舉行的泰安市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先進表揚大會上,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張仁堂副教授獲評泰山最美職工。
張仁堂副教授聚焦果蔬加工產業需求,開發出黑棗系列深加工產品。他與寧陽縣鄉飲鄉南趙村開展黨支部共建活動,用科研新成果助力當地村集體產業發展。該村獲評全國特色農產品億元村、中國最美十大鄉村等稱號。他還服務于樂陵市健康食品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寧陽大棗產業研究院等研發機構,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戰略貢獻力量。他帶領團隊成員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研究成果獲12項獎勵,獲發明專利5項;制定備案企業產品標準4項、立項團體標準3項、泰安市地方標準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