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資源與環境學院土地復墾團隊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線發表題為“Effects of land reclamat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components in reclaimed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s”的研究論文。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閔祥宇博士為本文通訊作者,宋文博士和李俊穎博士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圖1. 文章圖形摘要
土壤有機碳的積累對復墾土壤的發育及其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至關重要。為了優化復墾管理實踐,研究旨在從系統的視角探究影響復墾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恢復的關鍵因素和內在機理。以中國東部煤礦區的采煤塌陷區為研究對象,將復墾耕地與周圍未塌陷耕地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復墾過程中壓實破壞土壤結構產生的鏈式反應導致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顆粒細化、有機碳礦化增強以及微生物活動減弱。適應性更強的細菌群落對活性有機碳組分的利用在鏈式反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土壤結構在復墾土壤生態系統中的中介作用突出,特別是對于碳循環過程。復墾土壤對土壤結構變化的響應更加敏感,微生物和酶對于土壤結構變化的響應成為關鍵。在復墾土壤碳循環過程中,微生物驅動的酶活性對于土壤結構的響應在有機碳轉化過程中至關重要,同時鐵鋁氧化物介導的物理化學保護和微生物抑制對有機碳穩定的作用更為突出。
研究對認識人工重構土壤的發育以及復墾土壤生態系統碳循環具有重要意義,可為優化復墾管理實踐提供科學依據。
編 輯:萬 千
審 核:賈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