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資源與環境學院王軍教授課題組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表了題為“Environmental efficacy of polyethylene microplastics: Enhancing the solidification of CuO nanoparticles and reducing the physiological toxicity to peanuts” 的研究論文。資環學院博士后孫宏達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王軍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圖1. 圖文摘要
花生作為中國重要的經濟和油料作物,在農業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食用油和多種食品加工不可或缺的原料,花生的安全生產直接影響到居民飲食健康,因此污染物的土壤蓄積對花生的生長及品質構成了重大的風險脅迫。花生在遭受污染脅迫時可能會產生生物富集,進而致使污染物通過食物鏈傳遞至人體,進而對居民健康造成潛在威脅。
伴隨著農用化學品的廣泛應用,大量的農用化學品構成組分逐漸在農田環境積累。農藥添加劑氧化銅納米粒子(CuO NPs)和地膜主成分聚乙烯微塑料(PE MPs)作為伴隨污染物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斷在土壤環境中積累。因此,亟需開展相關污染物在土壤-花生系統中的環境行為、遷移路徑和生態毒性效應研究,以評估典型污染物土壤蓄積對花生生長的毒性風險。
研究通過室內模擬實驗,探究了土壤-花生系統中CuO NPs與PE MPs復合污染的植物運轉響應機制,利用可視化手段解析了兩種污染物的交互行為及微量元素花生組織定位情況,為理解土壤-花生系統中典型污染物復合污染的環境行為提供了直觀視角。結果顯示:污染物的劑量和類型是影響花生生長的主要因素。CuO NPs暴露對植物的生理學指標具有顯著影響,而PE MPs與CuO NPs之間存在拮抗關系。盡管復合污染環境中,PE MPs對緩解花生氧化應激損傷具有一定貢獻,但無法限制Cu在花生組織中的積累。研究表明:隨著塑料制品和納米材料的廣泛應用,復合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深入研究其環境行為和風險管控策略,對于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資助博士后研究人員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4206
編 輯:萬 千
審 核:賈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