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濟管理學院(商學院)丁存振副教授與霍啟欣副教授在《農民日報》發表了題為“完善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推動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的理論文章。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并提出要“綜合施策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穩定市場供需,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維護好農民利益”。“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這一提法,對穩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提出新要求,釋放出國家對穩定農產品價格的鮮明態度。
文章指出,農產品價格的高低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生產和貿易是兩個重要方面,尤其是在農產品需求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農產品生產和貿易決定了農產品的供給,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產品價格的走勢。因此,保持農產品價格在合理水平,需要協調好農產品貿易與生產。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是指,在農產品的生產與貿易環節中,通過政策調控、市場調節、貿易與儲備調控等手段,使生產端與需求端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協調,促進農產品供需平衡和穩定供應,進而保證農產品價格合理、農民收入穩定,同時促進農產品貿易的順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文章從五個方面提出未來舉措:一是強化供需預測與規劃調控,要科學平衡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優勢與風險,合理調控農產品進口規模與節奏,根據市場供需動態及時調整進口配額,降低國際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二是推動農業產業降本增效,要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全要素生產效率,同時,強化農業全產業鏈協同,提升農產品的產業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三是加強農業國際合作,要完善農業全球戰略布局,積極推進區域性農業合作,拓寬多元化貿易渠道,增強農產品貿易的可靠性、穩定性和靈活性;四是充分發揮儲備調控作用,要完善農產品儲備調控機制,優化儲備產品結構與區域布局,推動儲備體系智能化、數字化升級,全面提升調控效率和管理水平;五是加強監測預警及預期引導,要健全農產品貿易與生產監測和預警體系,強化農產品貿易風險識別和信息發布,充分發揮期貨市場作用,引導生產者和貿易商科學規避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
編 輯:賈紉秋
審 核:牛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