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至9日,山東省水果創新團隊組織專家到五蓮縣開展技術服務,山東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束懷瑞欣然前往。在短短26個小時的時間里,89歲的老先生走進課堂為技術人員授課,來到田間地頭手把手傳授生產技術,又一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山東農大人的家國情懷,帶頭踐行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11月30日,《大眾日報》以“把脈鄉村振興 心系果農致富 束懷瑞院士在五蓮的26小時”為題刊發通訊報道,向束懷瑞教授致敬。
把脈鄉村振興 心系果農致富
束懷瑞院士在五蓮的26小時
記者 王桂利 通訊員 楊宇
11月8日至9日,山東省水果創新團隊組織專家到五蓮縣開展技術服務。專家中有一位老人特別引人注目,他就是89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束懷瑞教授。
五蓮是老果區,這里的國光蘋果曾聞名省內外。束懷瑞對五蓮有特殊感情,1956年他就在這里開展過生產調查。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他主持“山東省百萬畝蘋果幼樹優質豐產綜合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更是把五蓮作為開發示范點,經常來指導生產,推廣“地膜覆蓋穴貯肥水”等先進技術,大大提高了當地蘋果產量和質量。
由于受品種更新、市場波動等影響,上世紀末,五蓮的果樹產業受到很大沖擊,蘋果種植由25萬畝下降到4000多畝。近年來,五蓮縣提出建設“果鄉五蓮”“森林五蓮”的口號,要重振果樹產業。
束懷瑞一直牽掛著五蓮縣的果樹產業。這次山東省水果創新團隊專家去五蓮縣開展技術培訓,并舉行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束懷瑞欣然前往。
8日中午11點,經過3個多小時行程,束懷瑞從泰安到達五蓮。五蓮分管農業的副縣長楊茂波前來看望,束懷瑞與他一見面就聊起了果樹產業。他說:“振興鄉村要靠產業的發展,五蓮的林果資源有獨特優勢,應發揮好這個優勢。”
午飯后稍事休息,下午2點束懷瑞出席小國光蘋果提質增效高峰論壇。他說,現在蘋果產量已經達到很高水平,果樹產業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品質、如何讓農民增加收入。他就延長蘋果產業鏈、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栽培模式、重視苗木質量、蘋果套袋、提高品質、老樹更新等談了意見。會議結束時天已黑了。
晚飯后,束懷瑞在房間里又和專家們討論五蓮果樹產業發展,一直聊到9點多才休息。
第二天早上5點,束懷瑞起床,伏案寫材料。他說:“昨晚半夜醒來睡不著,對果樹產業發展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早飯后,他乘車到九五農業果品示范基地,現場察看,指導生產。聽說專家來了,不少技術人員和農民趕來咨詢。束懷瑞對大家說,這片果園的苗子長得很整齊,結果量也比較大;但果樹弱枝多,可更新的壯枝少。應該借助限根生產和更新修剪等辦法養壯枝,培養健康果樹,建立中國式的自根砧生產技術體系。
接著,他又來到叩官鎮大旺村,這個村主要以種植櫻桃板栗、發展觀光采摘為主。束懷瑞看到這里的土壤瘠薄,缺乏管理,就對果農說:“這樣的地不好好管理是不會有好收成的。土壤缺少有機質,可用穴貯肥水等技術,方法簡單,效果好;果樹要通風透光才能高產,要在整形修剪上下功夫。”
路過一片板栗林,束懷瑞關心地問:“板栗產量有多少?”聽說一畝地只產200多斤栗子,他告訴大家:“這樣的大樹至少應當畝產600斤,今后一定要重視肥水管理。另外,板栗樹下可發展林下經濟,種灰樹菇等,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果樹生產的附加值。”
回到賓館已經10點半了,水果創新團隊的專家正在為全縣農業部門和各鄉鎮的領導干部、技術人員、果品企業負責人進行技術培訓。
束懷瑞坐在大家對面,談了三點:第一,挖掘潛力致富。五蓮的林木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54%,發展林下經濟收入很可觀。五蓮正在發展小國光蘋果,疏下的大量次果可用來提取酚類物質,這也是效益非常好的致富路子。果樹產業還可以與觀光業結合、與畜牧業結合。第二,創新致富。一般的果農畝收益在8000元到10000元,還大有潛力可挖,現在畝收益在2萬元到三四十萬元的例子很多。我們總結了40條山農大老師和校友創造的致富典型經驗。這些經驗靠技術創新讓農民致富,值得參考學習。三是引領致富。創新要發揮引領作用,五蓮的國光蘋果是重要品牌,把國光蘋果質量提上去、把品牌打響,就發揮了引領作用。國光蘋果種植面積不一定大,但要做出精品。在引領致富方面,還可以做苗木,生產高質量的苗木,在果樹苗木產業中占據領先地位;林果產業還可以與養老產業結合,五蓮生態環境優美,離日照市區和青島、濰坊都不遠,如果能做好,可帶起一個新興產業。
束院士的一席話,讓大家深受感動和啟發。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山東省水果創新團隊負責人高東升教授說:“束院士心系果鄉,這次五蓮之行他就想為鄉村振興服務、為農民致富服務。”
11點,束懷瑞又來到五蓮凱陽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為院士工作站揭牌。他說,院士工作站要根據五蓮果樹產業發展特點開展研究,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提供有效技術支撐。
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結束趕回賓館,已是中午12點多。匆匆吃過午飯,1點鐘,束懷瑞就啟程回泰安。他對記者說:“咱們抓緊走,在這里人家還要陪同,這會影響他們工作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