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國教育報》以接近二分之一個版面,詳細報道了山東農業大學助力林下經濟發展的辦學經驗。文章以植保學院姜淑霞老師指導幫助企業種植林下大球蓋菇為例,稱贊該項技術用活、用好了林下閑置土地,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同時,增加了土地肥力,實現了生態化可持續發展,贏得了群眾廣泛歡迎。文章指出,目前僅山東省就有林地面積3450萬畝,專營苗木生產地達225萬畝(不包括果園),山東農大相關技術的推廣應用,對于充分發揮閑置林下土地的經濟潛力,促進農林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全文如下:
林間長出大蘑菇
通訊員翟榮惠
每到4月中下旬,山東農業大學植保學院的姜淑霞老師就不斷地接到報喜電話,她指導幫助的企業種植的林下大球蓋菇一茬接一茬地進入采摘期,如小鋼炮般粗壯的蘑菇每天擠著堆地趕市場,樂壞了主人,改良了土壤,造福了百姓,自然也讓推廣食用菌栽培的姜淑霞老師覺得分外開心。
種在樹林間的“大球蓋菇”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野生的蘑菇長在樹上,人工種植的蘑菇長在溫室里,很少能見到在一排排樹中間種蘑菇的,而且是比較少見的大球蓋菇。這種蘑菇色澤艷麗,腿粗蓋肥,食味清香,是營養豐富的食用真菌,也是極其珍貴的藥用真菌,其所含多糖能提高人體的免疫機能,是國際糧農組織向發展中國家推薦栽培的特色品種。
常有人問:為什么要不辭辛苦地大力推廣林下大球蓋菇的栽培?姜淑霞老師說得非常坦率,“因為在林子里種蘑菇讓我覺著踏實。”
“人類吃的蘑菇原本就應該長在樹林中,推廣林下種菇更加符合大自然規律,況且,林下的蘑菇光照充足,比大棚里種出來的風味更濃郁。”姜淑霞工作后一直研究林木病害,非常喜歡在林子里飛奔的感覺,在林子里種蘑菇也感覺底氣十足。研究蘑菇、大力推廣林下大球蓋菇的栽培也是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和培養學生。植保學院開始招收菌物專業本科生后,姜淑霞和其他專業老師就領著孩子們在南校區的玉米地里種蘑菇,榆黃蘑、黃傘、大球蓋菇、豬肚菌等,每一茬都不重樣,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覺得比在實驗課上研究菌絲有意思多了。
濟寧市任城區李營苗木合作社有20多萬畝林地,主要栽植法桐、榆樹、櫻桃樹等,由于林木生長周期長,他們一直在探求林下空地利用的方法,種過中草藥,養過雞和鴨,后來打聽到姜淑霞老師在推廣大球蓋菇,就找上門來。從2014年開始,在成行的樹木間,密密麻麻的大球蓋菇就成了這個苗木合作社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2015年泰安市岱岳區馬莊蠶桑基地開始嘗試種植,同年推廣到了泰安新泰市天寶鎮的4個村,2016年春節時正好上市。2016年秋季,聊城市東昌區中華海棠苑、淄博鐵山園藝農場、東營盛大園林等多家企業紛紛引進種植大球蓋菇。經過一個冬季的忙碌與等待,終于在今年的春天迎來豐收的時刻。
據測算,聊城中華海棠苑一畝地一茬能產兩三千斤,淄博鐵山園藝農場第一茬到了3400斤,最好的是泰安馬莊的蠶桑基地,第一茬畝產能到4500斤,桑枝做底料營養豐富是重要因素。通常一季可以采3—4茬,以大球蓋菇的市場價6—8元計算,一畝地能有兩三萬元的銷售額。同時,在樹行中間或林下的空地上種植的蘑菇,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間資源,不僅不影響林木的生長和本來的經濟收入,還增加了土壤肥力,促進了樹木生長。一行行壯觀的大球蓋菇,宛若一排排士兵,看到它們,姜淑霞就覺得歡喜。
秘訣不在土全在培養料
姜淑霞常說自己的研究比較淺顯,推廣的大球蓋菇種植技術也沒有什么深奧的。但是,在推廣站點,她不到,問題就不停地出。
大球蓋菇種在林地里,但秘訣并不是在土里,而是在培養料上。這種培養料是秸稈、木屑、玉米芯、棉子殼、營養土、草炭等材料的混合體,可以由兩三種合成,也可以都放上,原料充足,容易采集。材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經過適當碾壓、打碎處理,堆積發酵好之后,就可以運到地里種蘑菇了。這個過程聽起來簡單,但是一疏忽就會前功盡棄。姜淑霞說,他們曾經在蠶桑站發酵底料,每次打電話詢問,工人都抱怨溫度升不上去。她晚上打著手電筒去現場看,扒開底料,熱氣就騰騰地向外冒,一測量,里面已經到了70多度,發臭了。底料應該是發酵到60多度最合適,工人師傅卻一直在測堆料表皮。實際上,在底料發酵的過程中,需要適當翻堆,讓里外均勻。
姜淑霞說,他們在濟寧和泰安馬莊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去年11月中下旬開始備料,由于天冷,溫度就是上不去,派學生過去看,還是解決不了。她親自去了才發現,工人把底料發酵的地方選在了兩個房間的夾道里,環境陰涼,底料又是用腳踩實了的,里面非常硬,熱空氣根本進不去。她建議基地負責人把底料都運到大路上去重新建堆發酵,很快便發酵完成,以最快的速度種上了蘑菇。
“每次打電話問都說按規定澆水保濕了,進入3月中旬,室內應該可以出蘑菇了,但這里就是沒有動靜。”姜老師納悶得不行,下課后聯系了個車就過來了。原來是棚里溫度太低,濕度太高,通氣不好,水肥汽熱不協調。因為經常澆水,上面覆蓋的草與下面的培養料已經壓在一起了,菌絲感覺還有養料,蘑菇就長不起來。在姜淑霞跟記者聊天的時候,一個負責管理的大爺插話道:“姜老師讓我把堵窗子的被子拿掉,開窗通風,每天再打開燈照上兩個小時,我還擔心不行呢。沒想到過了一個星期,長出來的蘑菇就把地皮全蓋嚴了。”
姜淑霞說,去年9月份在聊城中華海棠苑,她也是帶著學生在那里干了三天活,包括整地、發酵底料、栽下菌種,就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萬一長不出蘑菇來,人家會說這技術不行,說姜淑霞老師吹牛。
林下蘑菇也有“好風光”
在樹林里種植大球蓋菇有諸多好處,它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還不與其他產業爭資源,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非常明顯。早在2010年,威海幾十萬畝沿海防護林遭松材線蟲襲擊,姜淑霞就建議他們在樹下種蘑菇。“發生這么嚴重的病蟲害與樹體太弱關系很大,種過幾茬蘑菇,菌渣中剩余的營養源源不斷輸送到土地中,土壤肥力增強,樹自然就長得粗壯了。”
據統計,目前山東省有林地面積3450萬畝,專營苗木生產地達225萬畝,還不包括果園。林業生產周期長,閑置的林下土地是食用菌栽培的天然廉價資源,這個產業發展起來,對全省的農林業生產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尤其是桑樹、蘋果樹、板栗樹等這類樹種,每年都需要剪枝,枝條營養豐富,打碎后是做蘑菇底料的上品。收完蘑菇后的菌渣,可以先種上一季蔬菜,再撒播到林地空處。“用菌渣種的白菜,甜絲絲的,好吃易熟;種出來的紅心蘿卜,一絲辣味也沒有;用桑樹枝條的菌渣種出來的菜,就更香了。”說起發展蘑菇產業的好處,姜淑霞有著道不完的故事。林下種蘑菇實現了空間(大樹與蘑菇)、氣體(氧氣與二氧化碳)和營養利用(桑枝與菌渣)的三個良性循環。
既然做推廣,企業收益好,姜淑霞自然滿心歡喜,但作為長久研究林木的人,她更喜歡看到生態效益。苗木行業用除草劑很普遍,造成土壤板結比較厲害。種蘑菇時底料完全覆蓋地面,一棵草也不長,自然用不到除草劑;菌渣再回饋給大地,土壤修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她帶著研究生做了一系列的調查、分析與研究,得到的數據令她欣喜。如今,她的學生也在全國各地推廣種植大球蓋菇,在她的心中,正在構造著大球蓋菇更為宏大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