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大眾日報》以“用品質擦亮合作辦學品牌”為題,詳細報道了山東農業大學十五年來始終堅持以提升品質為核心,多措并舉、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打造了“中德班”靚麗品牌的經驗做法。文章占據了近三分之一個版面,分為德國教授、德國課堂;寬嚴相濟、服務管理;立德樹人、又紅又專;激發活力、多方受益等四個部分,全方位展現了我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體系、管理模式和發展前景。
文章全文如下:
用品質擦亮合作辦學品牌
——走近山東農大“中德班”
(記者 王桂利 通訊員 翟榮惠 張鐵成)新生入學季,山東農大國際交流學院也迎來了214名新同學。這些學生中不少人高考分數遠超山東省重點線,最低錄取分數超過省資格線35分,充分彰顯了高質量國際合作辦學的吸引力。吸引學生和家長作出選擇的,正是中德合作辦學項目十幾年打造出來的亮麗品牌。
自2003年招收第一屆中德班學生以來,山東農大不斷完善辦學模式,提升辦學條件,吸引高水平教師,嚴格日常管理,每一屆學生都向學校、家長和社會提交了高質量的畢業答卷。
德國教授 德國課堂
山東農大辦學的合作方是德國埃森經濟管理應用科技大學,英文名為FOM,是德國最大的私立大學,擁有在校生4萬余名。山東農大是山東省政府和教育部正式批準的第一批中外合作辦學本科教育機構,中德班是全國唯一完整引進德國學士學位課程的項目,設有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會計學三個本科專業。
項目引進了德國完整的教育體系,教學計劃、課程大綱、教材、資料來自德國,主講教授來自德國,教學方法和考試管理也全部從德國引進。十幾年間,一批教授和企業高管先后來到山東農大上課,給學生帶來了開闊的國際視野和權威的專業知識。本學期教授《企業經濟學》的Merbecks博士,是世界最大的咨詢公司麥肯錫集團的合伙人。教授《會計學》《金融學》的Oberheitmann教授,是清華大學管理學博士。教授經濟法、行政法Plute教授,是法學權威,編撰了德國的勞動法。
副校長王振林說,德方對派駐師資的重視,源于山東農大對開設國際合作項目的高標準高要求:要么是高校教授,要么是企業高管,或者大法官,總之是讓最專業的人講最拿手的課。每一門課結束后,學校都組織學生對老師進行評價,不負責任、教學效果不好的永不續聘,有些人則會成為教學明星。
與德國很多高校一樣,教授的課通常安排在上午,下午的輔導課,由德國派來的有經濟學背景的年輕助教完成。他們除了輔導德語專業課,還輔導學生學語言,幫學生了解德國的文化與風土人情。
寬嚴相濟 服務管理
中德項目對學生語言水平要求較高。因此學生第一學年的基本任務就是學德語。從零開始,一年后要達到聽懂德語專業課的水平,老師和學生都承擔著較大的壓力。
歷屆國交學院的學生都把自己的大一生活形象地稱為“高四”。一年兩個學期,周一到周六,每天4到6節德語課,空課時間還要上自習。不少學生產生過對德語特別厭煩對老師的督促特別抵觸的情緒,哪怕是對他們的女神馬景輝老師。教學六年,馬景輝帶了6個班,130多個學生近乎全部通過了德語水平考試。教課,輔導,講方法,談人生,馬景輝等許多德語老師都練就了十項全能。
對教學位專業課的德國教師,國交學院也執行中國規矩。德國的教學課堂可以散漫隨意,但是上課時間、課堂點名等,則要嚴格按中國的規矩辦。一門課三次點名不到,判課程不及格,補考兩次不及格,取消德國學籍。FOM的老師逐漸適應并喜歡上了這種嚴格,13年堅持來中國授課的Rosch教授,自己主動去找上課的學生溝通,都不用通知輔導員。
國交學院的輔導員跟其他學院同行相比,多了一項任務就是盯自習,從大一盯到大三,還包括每年暑假一年級學生的德語補習。一年級學業結束需要通過德語水平考試,每年200多學生中總會有幾十個人通不過。學校會聘請最好的老師補一個月的課,白天上課,晚上晚自習。小孩子才幾個月的院團委書記張麗敏,愣是在暑假里盯了一個月的晚自習。
立德樹人 又紅又專
辦學14年來,中德班培養了2000余名畢業生。孩子們不僅獲得了高質量的國際畢業證書,積累了寶貴的國外經驗,自身也得到全面發展,變得更加堅強和自立。每年畢業季,中德班西裝革履的男孩女孩一直是農大校園的一道風景。
據統計,最近五年,通過德語水平考試在FOM完成最后一年學業的學生超過85%,畢業生讀研率超過50%,去世界500強企業,如德國大眾、蒂森克虜伯、箭牌公司等工作的學生日益增多。在國內工作的學生,極少人會競考待遇穩定的事業編和公務員,喜歡在社會中自主創業摸爬滾打。國際交流學院院長羅欣介紹,學院今年200余名畢業生中,193人按照培養目標出國留學,超過半數的學生考取研究生,其中不乏德國、英國、法國、中國和中國香港的知名大學。
這些接受德國高等教育的孩子們,同樣是愛黨愛國的優秀青年。國際交流學院自成立之初就成了了學生黨支部。2007年6月,學院黨委成立不久就成立了留德學生黨支部,并提出把學生支部建在學生會上的黨建思路,這是同類中外合作辦學院校為數不多的國外學生黨建做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呂建設說,留德學生黨支部的創建,讓我們更好地找準了培養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的黨建工作切入點,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對學生會在國外發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功能起到了監督指導作用,同時也更有利于保障學生合法權益。據了解,每一屆留德黨支部黨員到德國的第一項活動就是參觀馬克思和恩格斯故居。他們身在德國,卻時刻關注關心國內時事,與國內學生支部一起參加各種學習。
激發活力 多方受益
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正逐漸成為高校加強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依托和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的發展所需。山東農業大學的中德合作項目,架起了雙方溝通的橋梁,成為合作的重要窗口。
在雙方合作辦學11年之后,2014年,雙方合辦的經濟管理碩士項目正式開班,搭建了更好的學生發展平臺。2015和2016年,黨委書記徐劍波多次會見FOM校方負責人,提出中外合作辦學戰略定位要服務于學校內涵發展、學科融合、雙一流建設。校長張憲省提出雙方要不斷探索新的學科合作平臺,拓展新的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層次,提升辦學品質。
山東農大先后派出3位老師去FOM進修學習,今年暑假,又派出14位教師去短期培訓,雙方老師還共同合作申請課題,撰寫論文。在中國每年送碩士生去FOM培養的基礎上,FOM把博士生送到山東農大來培養的計劃也正在穩步實施。由于FOM的牽線搭橋,山東農大聯合德國波鴻大學申報合作辦學專業的工作也已經達成意向。
2016年9月,山東農大與FOM大學聯合舉辦“中德中小企業面臨的機會與挑戰”研討會。今年2月,在“中德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國際研討會”召開。9月,中德中小企業研討會在泰安如期舉行,會議得到了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德國基金會共同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