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中國科學報》對我校米慶華科研團隊在可調控專用型農膜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進行報道,文章指出,可降解地膜是山東農業大學牽頭承擔的“十三五”國家重點專項“功能與壽命可調控的農用覆蓋材料低成本制造技術與產業化”項目的研究成果之一。該項目2016年7月獲批以來,已在多功能、長壽命、可調控、低成本、能降解、專用型農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全文如下:
可調控專用型農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報》 楊宇 記者 李晨
日前,山東農業大學組織專家對萊蕪方下鎮盧家莊村使用可降解地膜種的大蒜進行測產驗收,最高畝產為2347公斤,比使用普通聚乙烯地膜的產量高出215公斤。同樣讓蒜農高興的是,大蒜收獲后廢棄的地膜可以自然降解,不用再花精力回收了。
這種可降解地膜,是山東農業大學牽頭承擔的“十三五”國家重點專項“功能與壽命可調控的農用覆蓋材料低成本制造技術與產業化”項目的研究成果之一。該項目于2016年7月獲批,由山東農業大學聯合浙江大學、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北京華盾雪花塑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16家國內農用塑料薄膜研發、生產領域優勢單位共同承擔,并已在多功能、長壽命、可調控、低成本、能降解、專用型農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開始用于生產。
據項目主持人、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米慶華介紹,目前我國農膜生產和使用量均居世界首位。近年來,我國生產農用薄膜的樹脂材料、助劑,以及農膜加工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目前滿足作物生長需要的多功能、長壽命、專用型大棚膜偏少,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可降解地膜生產成本偏高、產品功能與作物需求不匹配、難調控等問題仍然限制著我國現代農膜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
米慶華帶領的研究團隊從1993年開始就進行農用塑料加工與應用研究,到目前已經主持完成了12個項目,其中有5個項目獲省(部)級科技獎。
米慶華告訴記者,我國生態類型復雜,各種農作物對環境的要求也是多樣化的,靠一種膜不能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因此,必須根據不同作物和不同生態區的要求,研制專用農膜。
該項目著重圍繞長效長壽命棚膜專用料定制、可控生物降解地膜專用料定制、功能與壽命可調農膜加工共性關鍵技術、萬噸級長效長壽命棚膜產業化田間應用示范、千噸級生物降解地膜產業化田間應用示范等方面開展技術攻關和推廣。由于過去有較好的研究基礎,項目開展近一年來,已經取得重要進展。
在棚膜方面,米慶華團隊主要圍繞高光效、多功能、長壽命、低成本來攻關。他們研制的涂覆型和五層共擠多功能棚膜,在盧家莊村的使用期已經超過了5年,而且透光、調光、消霧、抗流滴等功能都十分出色。
他們在深入研究主要農作物對不同光質需求的基礎上,開發出4種轉光材料,根據不同作物生長需求配制轉(調)不同光質的功能棚膜,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讓植株生長更加健康。這些五顏六色的棚膜對甜椒、茄子、蕃茄、生姜等作物的增產效果顯著,例如用紅色轉光棚膜,可以使甜椒最高增產21%;使用生姜調光專用膜平均增產17%,最高增產30%。
而地膜研究主要圍繞提高強度以適應機械化作業,可降解、可調控、低成本,和增強保溫、保濕、防雜草功能等要求攻關。他們開發的厚度僅有6微米的可降解地膜,能滿足機械化覆膜要求,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溫保濕性能。根據作物生長需要,這種地膜的降解時間實現了在60至180天之內可調控。
作物收獲后,地膜在耕地時翻到地里,最終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目前這種可降解地膜已應用于大蒜、馬鈴薯、花生、棉花等多種作物生產,并在山東、河北、甘肅、黑龍江、湖北、浙江、海南等多個地區示范推廣3000畝。
農業部蔬菜專家指導組成員、山東省農技推廣總站研究員高中強認為,這種新型地膜能夠滿足作物生長的農藝需求,實現預期降解效果,不僅解決了“白色污染”問題,而且方便農事操作,減少用工、提高了效率,具有良好的推廣前景。
米慶華告訴記者,該項目的五年任務已完成近1/3,下一步將對材料、工藝技術進一步完善,進一步降低產品成本,加快研發進度,推進標準和技術規范的制定,加大成果推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