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農民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刊發題為《潛心基礎研究 突破長期瓶頸》的新聞報道,詳細介紹了山東農業大學主動對接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需求,創新體制機制,打造高水平科研團隊,開展前瞻性、實用性和關鍵性研究,連續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辦學經驗。
文章介紹了學校近期取得的四項重大科研成果:張憲省團隊揭示激素調控植物干細胞活動分子機理,付道林團隊成功克隆太谷核不育基因,張彥團隊為深入理解植物有性生殖過程提供重要理論基礎,劉峰團隊研發稻瘟病防治藥劑配位組裝微囊化技術,分析指出,多年來,山東農業大學堅守“學術至上”的辦學理念,建立完善了重大科研項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機制,不搞急功近利,不看單一指標,鼓勵科研人員圍繞國家重大需求立項攻關,不趕時髦、不做“快餐”,潛心從事農業科研,讓“十年磨一劍”的科研品質在校園里蔚然成風。
文章全文如下:
潛心基礎研究突破長期瓶頸
——山東農業大學推動重大科研成果攻關紀實
《農民日報》( 2017年07月19日 01 版)
張鐵成 本報記者 呂兵兵
日前,國際植物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植物細胞》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校長張憲省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激素調控植物干細胞活動分子機理”的研究成果,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而在今年4月28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了小麥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成果:山東農業大學付道林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太谷核不育小麥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克隆了太谷核小麥雄性不育基因,并對其機理進行了探討。
山東農業大學位于泰山腳下的泰安市,屬于典型的在小城市里辦大學,卻能夠在短期內連續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奧秘何在?這些科技突破能夠發揮哪些重大作用?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到山東農大進行了深入采訪。
突破60年瓶頸,揭示激素調控植物干細胞機理
“植物生長依賴于干細胞,而干細胞又靠激素來進行控制。我們這項研究成果的意義,就在于破解了激素調控干細胞的‘密碼’,能夠實現通過激素調控干細胞的產生。”張憲省教授介紹說。
據了解,早在1957年,科學家就發現外源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能夠誘導干細胞再生,但60年來科學家都不清楚其作用機理,因此大多數農作物、林木和花卉難以建立離體再生系統,也無法進行離體繁殖和基因工程操作。
張憲省團隊對該項技術的研究已進行了20多年。他們不斷采用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等各個方面的研究手段,證明了B類細胞分裂素響應調節因子ARRs對干細胞決定基因WUSCHEL有直接調控作用,且該調控作用不僅可以發生在離體培養的組織中,在正常生長的植物體內也具有該功能。
據介紹,這一發現為在更大范圍進行植物離體快繁、開展生物育種、推動工廠化生產等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離體快繁方面,以牡丹為例,現在還是以分枝繁殖為主,規模小、成活率低,且難以進行雜交等其他方面的育種。該技術突破后可以掌握它的生長機理,在源頭上用組織培養等手段進行馴化,大大加快實現離體快繁的進程。生物育種方面,可助推基因工程的發展,大幅提高生物育種的準確性,縮短育種周期,提高育種質量。
“有了這一理論成果做基礎,在未來的一到兩年內,就會有大量的應用成果出現,特別是能夠廣泛應用在目前處于瓶頸期的林木、果樹、花卉等經濟作物領域。”張憲省說。
跨越45年障礙,克隆“國寶級”雄性小麥不育基因
小麥屬于自花授粉作物,由于遺傳基因貧乏,后代產量難以提高。要攻克這一難題,必須在全國尋覓一株天然不育小麥。1972年,山西太谷縣農民技術員高忠麗在小麥大田中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株,并保存下來。
該不育株是在小麥中首次發現的天然突變體,被命名為太谷核不育小麥。依靠這株小麥,截至2009年,全國建立矮敗小麥輪選群體210個,育成品種42個,推廣面積1.85億畝,增產糧食56億公斤。因此,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屬于“國寶級”基因,為確保對該基因的自主知識產權,國家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來克隆該基因。
2000年,山東農大孫蘭珍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開展Ms2基因的遺傳標記研究。2008年,付道林受邀從美國來到山東農大工作,成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在得知孫蘭珍長期從事太谷核不育小麥基因的利用研究后,付道林主動參與,于2010年開始利用圖位克隆技術進行Ms2基因的克隆研究。
“小麥上圖位克隆成敗的關鍵,取決于是否能夠建立目標基因所在區域的物理圖譜。”付道林說。為此,團隊構建了“矮敗魯麥15”的基因組人工染色體文庫,利用Ms2區域的特異標記,篩選并獲得了8個陽性克隆,成功建立了Ms2區域的物理圖譜,分離到太谷核不育Ms2基因,并通過反向遺傳學驗證了該基因的功能。2015年6月,山東農大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了該基因的發明專利申請。
“Ms2基因的獲得,對于植物分子育種,尤其是重要糧食作物的雜交制種意義重大。”付道林說,“希望能組織科研力量進一步拓展該基因的應用空間,發揮自主知識產權基因的長遠應用價值。”
肩負使命擔當,學校支持與團隊堅守相得益彰
付道林告訴記者,在克隆Ms2基因的科研攻關中,研究生是工作的主力。為了完成研究,博士生倪飛一再延期畢業,在這個項目上整整做了6年。
山東農大林學院副教授桑亞林參與張憲省團隊研究已有7個年頭,長期難以出成果,不知前路在何方,考驗著團隊的每一位成員。“可以說,我們沒少受到同行的冷眼與嘲笑。但也正是通過了寂寞和忍耐的考驗,才等來了最后的成功。”桑亞林說。
說到這里,張憲省神情嚴肅,他告訴記者:“做基礎研究就要做到在寂寞中堅持,在忍耐中守望。要有明確的方向,要圍繞國家的重大需求立項攻關,不趕時髦、不做‘快餐’,只希望研究成果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發揮作用。”
采訪發現,山東農大科研團隊的這種精神,不是個例,而是一種氛圍。這種氛圍的營造,得益于學校多年來的培育和支持。學校把“學術至上”作為辦學理念,建立完善了重大科研項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機制,不搞急功近利,不看單一指標,倡樹“十年磨一劍”的科研品質。為鼓勵潛心從事農業科研,山東農大明確了以“五個優先”為代表的系統性支持舉措,整合人才、經費、項目等資源,實現人財物全面支撐。優先引進和配備農業科研人才團隊,支持農業專家招收博士研究生等人才資源;從事農業科研的專家優先推薦申報泰山學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等高層次人才計劃;農業科研項目優先申報國家和省農業科技計劃、獎勵和重點項目;農業科研項目優先使用重點實驗室、公共平臺及建設試驗示范基地;優先解決從事農業科研專家亟需實驗設備的招標采購等。
“山東農大已走過了111年的風雨歷程,擁有國家級重點學科兩個,國家級創新平臺5個,國家部委依托建設的創新平臺12個;這里走出了8位兩院院士,獲得過包括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在內幾十項國家級獎項,這些成就在省屬院校里是不多見的。”山東農大黨委書記徐劍波說。
采訪結束之際,山東農大又在科研領域獲得新突破。張彥團隊成功揭示了助細胞液泡酸化調控植物育性的分子機理,為深入理解植物有性生殖過程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在稻瘟病防治領域,國際學術期刊《先進功能材料》發表了劉峰團隊的研究成果,該技術已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已有企業與團隊洽談成果轉化,意味著稻瘟病即將有更安全有效的防治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