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大眾日報》以“讓鹽堿地綻放出絢麗色彩”為題,對山東農大主動對接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需求開展科研的辦學實踐進行了專題報道。文章稱,多年來,山東農大的科研團隊、專家教授在鹽堿地上研究、示范、推廣良種良法,獲得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認同,讓昔日白花花的鹽堿地呈現出越來越絢麗的色彩。
全文如下:
山東農大主動對接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需求開展科研
讓鹽堿地綻放出絢麗色彩
(記者 王桂利 通訊員 翟榮惠)在前不久公布的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中,山東農大有多個鹽堿地綠色開發課題獲得立項,獲得研究經費1000多萬元。幾年間,農大人在鹽堿地上研究、示范與推廣的良種、良法與技術,獲得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認同,讓昔日白花花的鹽堿地呈現出越來越絢麗的色彩。
鹽堿地要長好莊稼,首先要改變地表因長期泛鹽而形成的土白色。排鹽快、不板結的土壤,是豐收的基礎。
水利工程是鹽堿地改良的根本措施。相比于傳統的明溝排水,資環學院陳為峰教授設計的排水改鹽暗管,埋于地下,不占地,土壤脫鹽率提高25%,增產可達15%以上,目前已在黃河三角洲推廣應用 20余萬畝。
農大肥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濱州市無棣縣“渤海糧倉”示范區,施用土壤調理劑,示范改良鹽堿地近百畝,小麥增產166.58%。土肥專家楊越超教授解釋,調理劑能讓土壤水分滲透速度加快,耕作層鹽濃度下降,使板結的土壤變疏松。
水土學院毛偉兵教授一直在探索物理改良鹽堿地的辦法。她把黃河三角洲干渠里淤積的黃泥沙,按照研制出的科學配比,鋪灑在了小開河引黃灌渠、陽信縣水落坡鄉等四五百畝試驗地上,小麥增產1.3倍,棉花增產20%。配沙改良過的鹽堿地飽和導水率大幅增加,表層含鹽量可減少96%。
農大人培育的良種,讓鹽堿地綠意盎然,金谷滿倉。2015年,田紀春教授培育的山農20小麥品種,在中高度鹽堿地上實現畝產過千斤,讓有6000畝鹽堿地的糧之源實業有限公司人心大振。無棣中科現代農業公司經營 7000多畝鹽堿地,2016年小麥、玉米雙雙畝產過800斤,更加驗證了農大品種和技術的實力。
鹽堿地里紅彤彤,是對大棚西紅柿的形容。鹽堿地上種蔬菜有先天劣勢。然而,東營區景屋合作社的大棚西紅柿,卻能年產4萬斤。他們采用農大駱洪義教授研制的水肥一體化技術,舍棄土壤用基質,避開了根本性難題。用基質加營養液種的西紅柿高產、高品質、高收益。如今,僅景屋合作社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種植的西紅柿大棚就發展到100多個。
林學教授曹幫華教授,為東營的鹽堿地培植了更長久的綠色。他培育了4個高抗鹽刺槐品種,服務于東營上世紀種植的10萬畝刺槐林的更新換代。為建立林相穩定、不衰退的樹林,他在濟南軍區黃河三角洲生產基地和東營市農高區建起了1000多畝的混交林,對白蠟、刺槐、楊樹、榆樹等樹種進行塊狀、行狀、株間等混交栽培模式研究,防止蟲害傳播,營造健康生態。
在環渤海大地做科研的農大人,如大自然的調色師,讓這片廣袤的白色土地變了顏色,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