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農民日報》以《果園長滿草 水果更香甜》(通訊員:楊宇 張鐵成 記者:呂兵兵)為題,用超過1/2個版面報道了我校陳學森團隊“果園生草省力高效培肥地力法”技術轉讓紀實。文章說,近日,山東省煙臺煙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山東農業大學簽訂協議,以15萬元的價格獲得該校陳學森教授的“果園種植長柔毛野豌豆的省力高效培肥地力法”技術的獨家使用權。長柔毛野豌豆是一種常見的豆科野草,匍匐在地上生長,很不起眼,大多數人不認識它。15萬元,無論對一家企業還是一所高校而言,都算不上“大錢”。但這份技術轉讓合同的簽訂,卻是寫就了一篇打造生態果園、推進水果產業健康發展的大文章。(閱讀全文請點擊圖片)
《農民日報》同時以《“尊重”二字值千金》為該新聞報道配發了評論文章,文章說:
近年來,隨著科研體制改革步伐加快,農業科研成果實現轉讓已不再是新聞。然而,在這些成功轉讓的科研成果里,以新品種類的科研成果為主,栽培技術方面的科研成果轉讓則比較罕見。這是為何?因為這方面的科研成果難以實現有效保護,農業生產從業者數量眾多、素質千差萬別,有人率先引進采用了新的栽培技術之后,周圍的其他人想學并不難。
作為果樹栽培學專家,陳學森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推廣栽培技術,是自己花錢做推廣,只要農民能接受就好,從來沒想過知識產權保護,也沒想過通過技術轉讓掙錢。這次轉讓也不是為了掙這十幾萬元,就是想著為了加快果園生草技術的推廣應用,讓這小小的野草為改變果園的生態環境、促進水果優質高效生產發揮大作用。”
果園生草就是這樣一項典型的既簡單易學、又效果明顯的栽培技術。煙臺煙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平也坦言,企業即使不用花錢也能采用這項技術,而且他們買來這項技術后也無法通過這一成果賺取新的利潤。之所以愿意花錢買下來,就是為了體現對農業科研人員和科研成果的“尊重”。
這“尊重”二字,可謂價值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