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中國教育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發題為《貧困帽摘了 精氣神足了:山東農大創“五變”特色扶貧模式,助“三無”人員找到致富路》文章,介紹我校助力鄉村振興,以產業發展撬動脫貧致富的特色做法,為山東農業大學在精準脫貧中的勇于擔當和主動作為點贊。
文章以我校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充分發揮學校科技人才優勢,在幫扶村開展精準扶貧,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的工作案例為切入點,介紹了山東農業大學“專家變顧問、成果變項目、科技變產業、輸血變造血、短期變長期”,校、地、企合作的“五變”特色扶貧模式,全景展現了山東農大人在脫貧攻堅戰中的“人物群像”。
文章說,多年來,山東農大始終堅持主動對接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按照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調整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標準,緊緊圍繞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廣大師生活躍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線,圍繞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全員參與、人人出力,組專家團隊、送技術成果、引資金項目、建特色企業,用實際行動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寫在脫貧攻堅的征程中。
全文如下: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 寫好教育奮進之筆
山東農大創“五變”特色扶貧模式,助“三無”人員找到致富路
貧困帽摘了 精氣神足了
本報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王靜
“五變模式新花樣,群眾領導來贊揚,夏謝五村變了樣,群眾收入能增長,農大專家來幫忙,一年會比一年強……”近日,在山東省東平縣接山鎮夏謝五村的分紅大會上,一段快板引得在場村民掌聲不斷。
“這幾年,山東農業大學的‘第一書記’和專家教授給村里拔了窮根,讓我們村真脫了貧、脫了真貧。”夏謝五村黨支部書記徐玉平告訴記者。
夏謝五村位于東平縣最東部,距縣城15公里,古有“東臨匯河觀魚躍,西靠象山聽鳳鳴”的盛景。雖有美景近在眼前,但夏謝五村卻是個十里八鄉都知道的省級貧困村。2015年,全村355戶中貧困戶有215戶,幾乎每家都有外出打工的人。
2015年2月,作為山東省委、省政府派駐夏謝五村的“第一書記”,山東農業大學教師吳緒東第一次來到村子,發現村民普遍缺少技術,更缺少對市場的了解,“沒想法、沒資金,貧困就像一個怪圈,怎么走也走不出來”。吳緒東挨家挨戶聊家常、摸民情、找窮因,決心要幫村民拔窮根。
從那時起,借助山東農業大學的人才和科技優勢,吳緒東帶著村兩委成員反復研究論證,把發展“草雞”養殖作為脫貧的一條途徑,請來專家,引來技術,帶來資金和項目,動員村民建起企業和合作社。
很快,“草雞”變成了金鳳凰,夏謝五村徹底變了樣。“僅此一項,就幫助村集體收入從2015年的4.94萬元,一下子增加到2017年的52.7萬元;人均年純收入從2015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2017年的5378元。”徐玉平說。
事實上,吳緒東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在脫貧攻堅戰中,農業大學應該有自己的擔當。”山東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徐劍波說。近年來,圍繞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山東農大全員參與、人人出力,組專家團隊、送技術成果、引資金項目、建特色企業,專家教授用實際行動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寫在脫貧攻堅的征程中。
專家教授來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民技術,把產業鏈上的企業吸引到村里來投資,讓專家變顧問、成果變項目、科技變產業、輸血變造血、短期變長期,逐漸形成了一條校、地、企合作的“五變”模式特色扶貧發展路。
“脫貧路上,最難的不是大多數,而是那些‘無想法、無能力、無動力’的‘三無’人員。”吳緒東說。當大部分人都已經在“五變”模式的帶動下走上脫貧路時,山東農大的扶貧目光又聚焦到了這部分“三無”人員身上。
“產業扶貧才是撬動脫貧致富的支點,對于農業大學來說,關鍵是探索新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把農業科技優勢轉變為產業發展動力,帶動貧困戶持續增收,提升貧困戶持續脫貧的‘定力’。”山東農業大學校長張憲省說。
夏謝五村村民辛配臣今年55歲,因為老伴常年臥病不起,自己也無法外出打工,老實巴交地種著3畝地。農閑時也就在村頭曬曬太陽、打打牌,是出了名的貧困戶。
吳緒東把辛配臣“拉”進了建設養雞大棚的工程,每天有100元工資。可是,眼看著大棚一天天建好,辛配臣可能又要面臨“失業”。
“大棚是建好了,養雞咱又不懂,干不了啊!”辛配臣失落地說。“我也不懂,但咱有農大的專家指導嘛!我和你一起干,咱邊學邊干,肯定能干好!”吳緒東鼓勵他。
就這樣,吳緒東幫辛配臣承包了一個養雞大棚。2016年5月,在山東農大刁有祥教授的幫助下,養殖場入欄了第一批雞苗。刁有祥還給辛配臣和所有養草雞的貧困戶在大棚里開起了課——喂多少料、加多少水、什么狀況配什么藥、打針打在哪個部位、怎么調控雞棚的溫濕度等。老師講得清清楚楚,辛配臣聽得明明白白,不久就成了村里有名的“雞醫生”。
3個月后,辛配臣照料的第一批草雞順利出欄。“我們家兩口人,每人每個月分紅455元錢,加上我的工資一個月3000元,3個月就拿到了一萬一。”辛配臣樂開了花,干勁兒也上來了。
類似辛配臣這樣的例子,幾乎在山東農業大學每個對口幫扶村里都有那么幾戶。從一開始的茫然無措、無所事事,到后來的干勁十足、自力更生,扶貧不僅增加了經濟收入,也改變了他們的精神狀態。
截至目前,山東農大已先后派出16位“第一書記”,在東平、沂蒙老區對口幫扶了9個村,其中6個村已完成脫貧任務,該校“第一書記”工作隊獲評全國扶貧先進工作隊。該校園藝學院教師李玲還擔任了五蓮縣科技副縣長,圍繞“小國光”做出了蘋果產業大文章,僅這一個項目,就給全縣帶來了超過5000萬元的經濟效益,直接惠及當地貧困群眾。
在更多貧困地區,還有一大批山東農大的農學專家正在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創作物高產,保糧食安全;園藝專家正在指導建設有機蔬菜大棚、山地休閑觀光采摘園,孵化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動物科技專家正在幫助建立散養家畜家禽園,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林學專家正在指導村民建立苗木合作社,抱成團做大做強林木經濟。一系列特色產業在這些曾經貧瘠的土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山東農大的專家不僅幫我們摘了窮帽子,更讓我們挖掉了窮根,過上了好日子。”已經在山東農大“第一書記”和專家教授幫助下,走上致富路的東平縣戴廟鎮司里山村黨支部書記陸家軍說。
據徐劍波介紹,多年來,山東農大始終堅持主動對接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調整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標準,并緊緊圍繞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廣大師生也活躍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線。學校在192個縣、910個村、162個企業建立了1100多個科研示范基地,為“三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