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大眾日報》對我校思政課教學進行專題報道。在這篇題為《“互聯網+”助力山東農大思政課教學改革:讓思政課越上越有趣》的文章里,記者通過鮮活的教學案例,展現了我校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全面創新思政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課程評價體系,打造學生真心喜愛的思政課程的成功做法。
全文如下:
“互聯網+”助力山東農大思政課教學改革
讓思政課越上越有趣
(記者 王桂利 通訊員 王靜)上學期末,山東農業大學2017級全體大一新生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考試:手機答題——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通過自己的手機客戶端隨機抽出一套試題答題。實際上,這門課的考試貫穿了整個學期:從網上慕課知識點視頻學習和章節測試,到期中檢測和主觀題提交,再到翻轉課堂參與,最后學期末手機答卷。考試的科目是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沒想到思政課老師教得有趣,考試形式也與眾不同。”經濟管理學院學生張宇琪表示很喜歡這種方式。
“‘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給思政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課程評價帶來了許多創新機遇,也帶給我們諸多思考。”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林美卿坦言,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面臨挑戰,課堂規模偏大,課堂互動困難,師資水平參差不齊,不少學生將思政課當成考試前需要瘋狂背誦的學業負擔。
如何讓嚴肅的政治“活”起來?思政課到底應該怎樣教、如何學,才能讓學生入耳入腦入心?
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大膽進行了嘗試,初步構建起基于慕課的“N+4+3”混合式教學模式。“N”即教師錄制符合課程要求的切實可行的N個知識點,“4”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緒論、人生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四大專題,“3”是學生主導的三次翻轉課堂討論。
學院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為試點,推行以慕課為主的混合式授課形式,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徹底改變了多年傳統的授課方式。線上借助慕課教學平臺,學生帶著目標和問題自主學習和討論;線下借助實體課堂,學生圍繞教師梳理提升的觀點分成小組合作探討學習,闡明觀點。如此,既實現了思政教學的移動終端化,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使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最初以為就是把思政課搬到網上,看了幾節課后,我覺得既節省時間又能各抒己見,滿滿的存在感。看視頻自學后,老師再上課點撥,我們通過課堂辯論、演小品、練三句半、播視頻等各種有趣的形式參與,思政課原來可以上得這么有意思。”和林學院學生魏彥紅的感受一樣,不少學生感慨“思政課堂越來越有趣了”。
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實施精準化教學。農學學生、理工科學生、藝術類學生、人文社科學生等不同學科和專業的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具有不同的視角和思維習慣,思政課教師在授課內容上“因材施教”,結合學生專業特點講解理論,努力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