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經濟日報在《鄉村振興》版面刊發新聞,點贊山東農業大學專家教授。在這篇題為《大學教授鄉間授課》的文章中,記者介紹了我校劉世琦、王建民、毛志泉、米慶華等專家教授深入鄉村振興一線,推廣科技成果,指導農業生產的生動案例,稱贊山東農大從關系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小環節入手,做出了大項目,做強了新產業,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
《經濟日報》是由國務院主辦的中央直屬黨報,是黨中央、國務院指導全國經濟工作的重要輿論陣地,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并稱為全國“三大報”。
文章發出后,經濟日報對讀者反響進行了反饋。江西遂川讀者肖初生表示,大學教授把課題、科研項目放在了田野上,直接與農民打交道,與田耕勞作相結合,這本身就有新鮮味道,也是讀者所感興趣的事。報道以故事的形式,生動的突出了農業高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發揮智力引擎和科技引擎的作用,當好“人才庫”“成果庫”和“智力庫”,緊扣農村實際問題“對癥下藥”,讓最新的農業農技理論知識在農業生產中落地生根。值得點贊!
廣東深圳讀者聶耀文表示,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到鄉間田頭研究解決農業問題,讓農業技術落地生根,讓農民得到實惠。鄉村振興,科技先行。農村農業農民急盼大學教授鄉間授課。文章指明了農業大學為農村農業農民服務的方向,很有推廣價值。
全文如下:
大學教授鄉間授課
本報記者 王金虎 通訊員 翟榮惠
劉世琦教授(右)查看大蒜長勢。(經濟日報配發照片)
“冬前開溝、清除殘根、穴施菌肥、蔥樹混栽”,短短的16個字,對于山東省萊州市金城鎮大沙嶺村王林寶來說,卻是字字千金。這是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毛志泉的課題組針對蘋果重茬障礙導致減產、死樹的關鍵問題,歷經十幾年系統研究總結出來的“真經”,被列為山東省農業主推技術。王林寶家的10畝老齡果園在2011年就采用了該技術,3年后開始結果,如今進入盛果期,去年秋季專家測產5200公斤/畝。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技創新是關鍵,農業高校必須走在前邊,發揮智力引擎和科技引擎的作用,當好‘人才庫’‘成果庫’和‘智力庫’。”山東農業大學校長張憲省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緊扣農村實際問題“對癥下藥”,讓最新的農業農技理論知識在農業生產中落地生根。
日前,在臨沂蘭陵市蘆柞鎮蘆柞二村,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米慶華課題組研發的6到8微米可降解地膜在大蒜栽培中的應用驗收現場,種植戶顏丙群的一句“我服了”逗樂了現場的專家們。這種可降解地膜在完成保墑保溫任務后,3個月后可完全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還能增產10%。
劉世琦教授的“大蒜新品種選育與標準化優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成果,在山東金鄉、江蘇邳州、遼寧海城等地建立出口大蒜示范基地36萬畝,累計推廣1500多萬畝,繁育優良蒜種近3萬噸。
與羊打了30多年交道的“羊”教授王建民,在地方羊遺傳資源保護、新品種培育及高效生產配套技術等研究領域做出了突出成績,在他的推動下,山東省的小尾寒羊、嶗山奶山羊等被列入農業農村部年度推廣計劃,已經覆蓋全國20多個省區,新增銷售額近700億元,讓很多的農牧民發了“羊”財,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實惠。
山東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徐劍波表示,鄉村振興,科技先行,山東農大從關系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小環節入手,做出了大項目,做強了新產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