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林學院王年課題組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發表了題為“Betula mcallisterisp. nov. (sect. Acuminatae, Betulaceae), a new diploid species overlooked in the wild and in cultiv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widespread B. luminifer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了樺木屬西樺組一新的喬木物種陜南樺(B. mcallisteri)。這不僅豐富了我國樺木屬種質資源,而且對于物種分類帶來新的啟示。
圖1. 采樣地點及研究對象
(A)采樣地點(B)亮葉樺(C)“未鑒定物種”
樺木屬(BetulaL.)廣泛分布于北半球,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然而由于頻繁的種間雜交、多倍化以及廣泛的形態變異,樺木屬分類極其困難。作者自2017年在秦嶺大巴山發現一些樺木個體,其葉及果實形態與同域分布的亮葉樺(B. luminifera)難以區分;然而這些個體樹皮呈條狀剝落而亮葉樺樹皮光滑。作者把這些樺木初步命名為“未鑒定物種”(“unidentified sample”)(圖1)。
圖2. 基于RADseq的PCA分析(A)、最佳K值及Admixture分析(C)
RADseq結果表明,“未鑒定物種”同亮葉樺形成不同的遺傳聚類(圖2)。基于RADseq及流式細胞儀的結果表明“未鑒定物種”為二倍體而亮葉樺為四倍體。系統發育的結果表明,“未鑒定物種”同來自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編號為19933472的亮葉樺(B. luminifera#19933472或亮葉樺19933472)聚為單系。綜合形態學、分子生物學及流式細胞儀的結果進一步表明,“未鑒定物種”同亮葉樺19933472為同一個物種。
鑒于此,作者把“未鑒定物種”定義為樺木屬一新的物種,即陜南樺(B. mcallisteri)。陜南樺是以英國利物浦大學樺木屬專家Hugh McAllister 命名,以感謝Hugh 對樺木屬分類做出的貢獻以及對作者給予的無私支持和幫助。陜南樺分布在我國秦嶺大巴山區,但在云南亦有分布(B. luminifera#19933472來自我國云南)。
該研究對于植物分類帶來一些新的思考和啟示。第一,模式標本是物種定名的依據。但多數模式標本采集年份久遠,缺乏經緯度信息。此外,模式標本提供的花、葉子及果實形態特征有時不足以區分近緣物種。在此研究中,亮葉樺模式標本不但缺乏詳細的地理信息,而且缺乏區分亮葉樺和陜南樺的關鍵特征(如樹皮形態、倍性及皮層是否具有香味)。因此,作者建議發表新物種時,模式標本需包含區分近緣物種的關鍵信息。此外,隨著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作者認為對以往的模式標本以及未來定名新物種的模式標本開展測序(基因組測序、重測序或高通量測序)是必要的。第二,植物園存在未被發表的物種。在本研究中,在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種植的亮葉樺19933472于1993年引自我國云南省,但一直被錯誤的標記為亮葉樺。但該研究證實亮葉樺19933472和陜南樺為同一個物種。
林學院碩士研究生張化羽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林學院王年教授為通訊作者。此外,林學院博士研究生丁君宜及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Norbert Holstein參與了該項研究。該研究受山東省高等學校青年創新團隊人才引育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和支持。
編 輯:萬 千
審 核:賈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