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小麥基因組的戰爭與和平——轉座子與小麥進化
主講:張一婧 研究員
時間:6月21日9:00
地點:國重樓一樓報告廳
主講人簡介:
張一婧,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2013-2021年在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任研究員及課題組長;2021年加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近年來通過全基因組解析小麥轉座子與相關表觀因子的調控功能,從多層面揭示轉座子擴張介導多倍體可塑性與功能基因組演化的分子機制。結合高通量實驗,大數據分析和遺傳學篩選等多學科手段,從技術開發到科學問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近五年來作為通訊作者,在Genome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 Genome Biology (2), Plant Cell和Nucleic Acids Research 等期刊發表方法學文章及研究論文。
普通小麥起源于約1萬年前的六倍化事件,伴隨農業革命,從中亞新月沃地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全球種植面積最廣泛的谷類作物。普通小麥具有高度的環境可塑性,一般認為可能由于融合了適應不同環境的三套二倍體基因組。小麥在進化過程中經歷了多次轉座子爆發事件,具有龐大的基因組和豐富的轉座子。三套基因組的基因間區積累了大量譜系特異性轉座子,高度分化的間區序列如何調控亞基因組表達的分化與協同?不同時期擴張的轉座子如何介導調控的演化,并進一步影響農藝性狀?我們通過結合染色質高級結構,表觀組,轉錄組及基因組信息,揭示了小麥轉座子從多個層面貢獻于小麥基因組調控的演化,推測并驗證轉座子對發育性狀的影響,闡明轉座子池的可塑性特異性影響多倍體調控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