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林學院高鵬教授課題組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soil microbial necromass carbon and the carbon pool stability drive a stronge priming effect follow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的研究論文,高鵬教授和張子胥副教授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郝茗和碩士研究生王貴芳為共同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
目前,以人工造林為主的植被恢復與防護林建設工程是緩解氣候變化、改善土壤碳庫質量、提高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增匯功能的有效方法,植被恢復下土壤有機碳庫激發效應及其影響是其重要的關鍵機制。然而,不同年限植被恢復如何通過影響土壤碳庫穩定性,進而改變土壤激發效應的科學問題尚未得到解答。
因此,本研究選取中國北方土石山區不同恢復年限(10年、15年和30年)側柏林土壤為研究對象,通過13C標記葡萄糖溶液-土壤激發效應實驗、氨基糖微生物殘體碳測定實驗和高通量DNA序列分析方法,測定土壤理化性質、微生物群落結構、微生物殘體碳和土壤有機碳組分,并進行了45天的激發效應室內培養實驗,研究探討了不同植被恢復年限側柏林土壤激發效應變化特征及其影響機制。研究發現,隨著植被恢復年齡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豐富度提高,微生物殘體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庫趨于穩定;相對穩定的土壤碳庫更容易受到外部碳輸入的影響產生更強的土壤正激發效應。項目研究對于揭示森林植被恢復與防護林工程影響土壤生態系統碳平衡和碳循環原理、準確預測氣候變化中SOC的動態變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圖1.不同年限恢復植被土壤激發效應變化特征及影響機制
該研究得到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山東高速林業科技創新項目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泰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項目的資助支持。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3.119859
編 輯:萬 千
審 核:賈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