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濟管理學院(商學院)周玉璽教授團隊在《中國農村觀察》刊發題為“多樣化生態補償有助于緩解生態保護紅線區農戶相對貧困嗎”的學術論文。該期刊是國內農業經濟類兩大頂級刊物之一。博士生劉格格為論文第一作者,周玉璽教授為通訊作者,葛顏祥教授為第三作者。
自脫貧攻堅戰結束以來,中國仍有部分群體因沒有充分享受到經濟發展紅利等而處于相對貧困狀態。值得關注的是,在生態功能特殊的生態保護紅線區,受限于最嚴格的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當地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所付出的經濟發展機會成本明顯高于其他地區。這不僅制約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還限制了當地農戶的生計選擇空間。因此,生態保護紅線區的農戶逐漸成為國家開展緩解相對貧困工作的重點關注對象。
在此背景下,周玉璽教授創新性地提出以“多樣化生態補償緩解生態保護紅線區農戶相對貧困”為切入點,帶領團隊成員深入山東省6縣(區)72個行政村進行實地調查。研究發現:第一,多樣化生態補償的實施有效緩解了生態保護紅線區農戶的相對貧困;第二,不同類型生態補償對農戶相對貧困的影響存在差異。其中,產業項目型生態補償對農戶相對貧困的緩解效應最為突出,技術型生態補償的影響不顯著,“造血式”生態補償對農戶相對貧困的緩解效應總體要優于“輸血式”生態補償。第三,多樣化生態補償的實施對生態保護紅線區農戶相對貧困的緩解效應在經濟發展程度較低地區更強,且對生態認知水平較高的農戶和戶主為老一代農民的農戶相對貧困的緩解效應更為凸顯。
圖1 研究思路圖
該研究得到了周玉璽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水資源非農化對糧食生產脆弱性的影響及調控政策研究”的資助。
編 輯:牛金雯
審 核:賈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