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利土木工程學院農業水土資源高效利用團隊在Field Crops Research發表了題為“Synergistic impact of various straw-return methods and irrigation regimes on winter wheat physiological growth and yield”的研究論文。水利土木工程學院碩士生劉福瑩為本文第一作者,李全起教授為通訊作者。
農作物秸稈是地球上最大的可再生生物資源之一,其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玉米秸稈還田能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環境,提高作物生產力,但對冬小麥生長的影響因還田方式而異。優化灌溉可以提高秸稈還田效果,增加冬小麥產量,對保障干旱地區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以華北平原冬小麥為研究對象,對2020–2022生長季的田間試驗數據進行分析,揭示了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和灌溉制度耦合對冬小麥生理生長和產量的影響。田間試驗表明,秸稈翻埋還田與灌溉相結合的方式顯著提升了冬小麥單莖數、葉面積指數及凈光合速率,相較于秸稈覆蓋還田結合灌溉的處理,其效果更為突出。在相同秸稈還田處理下,灌水提高了秸稈還田效果,冬小麥產量和干物質積累量隨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結果表明,在秸稈翻埋還田結合拔節期、抽穗期各灌溉60 mm處理下,冬小麥產量最高。此外,結構方程模型(SEM)分析進一步揭示了葉面積指數和光合速率對冬小麥產量形成具有顯著積極作用。
該研究得到了“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fcr.2024.109516
編 輯:萬 千
審 核:賈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