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資源與環境學院王軍教授課題組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發表了題為“Novel Insights into Stereoselective Reproductive Toxicity Induced by Mefentrifluconazole in Earthworms (Eisenia fetida): First Report of Estrogenic Effects”的封面論文。博士研究生姚向峰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王軍教授為該論文通訊作者。
當今世界,農藥污染成為影響“”總體概念的關鍵瓶頸問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多種三唑類殺菌劑具有內分泌干擾效應,影響野生動物和人類的生殖健康。然而目前關于土壤無脊椎動物生殖健康風險的研究較少。
本研究以典型土壤無脊椎動物蚯蚓(Eisenia fetida)為模型,通過整合傳統毒性終點和轉錄組學,探究了環境相關濃度的新型手性三唑類殺菌劑氯氟醚菌唑對蚯蚓的生殖毒性。研究發現,與R-(-)構型相比,S-(+)構型導致繭和幼蚓數量顯著減少,并且在暴露于兩種對映體后,Annetocin基因的表達顯著下調。這種生殖毒性可能歸因于卵巢類固醇生成在轉錄水平上的影響。進一步研究表明,氯氟醚菌唑對映體能夠激活蚯蚓雌激素受體。17β-雌二醇的引入提供了這種雌激素樣效應的間接證據,其也通過蚯蚓雌激素受體的激活誘導生殖障礙。本研究從內分泌干擾的角度揭示了氯氟醚菌唑對蚯蚓生殖毒性的潛在分子機制,為進一步研究土壤無脊椎動物生殖健康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見解。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資助。
編 輯:萬 千
審 核:賈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