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學術期刊《Fungal Diversity》在線發表了題為“Ophiostomatoid fungi associated with Ips bark beetles in China”的研究論文。
昆蟲和真菌棲息在同一生境已有超過4億年的歷史,形成了包括互惠共生、偏利共生、伴生,寄生和競爭等廣義共生關系。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真菌共生在森林害蟲成災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小蠹蟲和長喙殼真菌的伴生關系因其對環境和經濟造成的巨大破壞而廣為人知。盡管經過一百余年的研究已陸續提出“經典范例”、“共生入侵”、“級聯成種”、“趨同進化”等假說,但在長喙殼真菌的分類及其在樹木死亡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面仍存在許多爭議。全球變暖可能有利于害蟲的暴發,并且深刻改變森林生態系統中昆蟲-真菌-樹木的平衡。然而,小蠹蟲伴生真菌的組成模式仍然未知且缺乏大規模比較,制約了應對全球變暖可能引發的嚴重森林病蟲害的能力。
本研究以全球性森林害蟲齒小蠹為研究對象,對收集自中國東北、西北和西南主要針葉林分布區16種針葉樹的10種齒小蠹及其坑道樣本進行了真菌分離培養?;诙嗷蛳到y發育和形態學特征,獲得2目3科8屬71種,包括多種針葉樹病原菌和38個新物種在內的長喙殼真菌。通過評估這些真菌在不同齒小蠹物種、寄主樹和生態區域中的組成模式,揭示了齒小蠹伴生長喙殼真菌的多樣性,提出寄主強化齒小蠹與長喙殼真菌特異性伴生假說。探討了長喙殼真菌作為森林病原物的潛在風險,提出在生物入侵背景下,外來小蠹蟲及其共生體的引入可能導致重大森林健康危機,呼吁通過全面調查和評估加強國際合作,為未來可能發生的森林生物災害做好準備。本研究有望拓展寄主樹-小蠹蟲-真菌伴生關系的研究框架,并為制定針對共生體的森林有害生物治理策略提供基礎。
植物保護學院王正為論文第一作者,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呂全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青年項目及面上項目的共同資助。
編 輯:萬 千
審 核:賈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