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動物科技學院王恒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期刊發表了“Elevated EBF2 in mouse but not pig drives the progressive brown fat lineage specification via chromatin activation”論文,解析了棕色脂肪發育的染色質調控機制,闡明了豬在進化中缺失棕色脂肪組織的原因。
棕色脂肪組織(Brown fat tissue, BAT)主要功能是消耗卡路里來為機體產生熱量,BAT不僅能夠御寒,而且還會燃燒多余脂肪和糖分,防止體內儲存過多的脂肪以減少肥胖。然而,豬缺乏棕色脂肪組織,導致仔豬無法進行非寒顫性產熱,必須依賴額外的保溫措施來維持體溫,易造成仔豬死亡和增加養殖成本。
本研究鑒定了中胚層前體細胞分化為棕色脂肪前體細胞和肌肉前體細胞的命運決定過程中的染色質動態圖譜,發現轉錄因子EBF2通過招募組蛋白乙酰轉移酶,促進棕色脂肪譜系基因的染色質乙酰化水平,誘導棕色脂肪的形成。在豬的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由于EBF2的表達缺失,導致其無法分化為棕色脂肪細胞。該研究為理解豬與其他動物在棕色脂肪組織發育的差異提供了新的線索,并為脂肪代謝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依據。
博士研究生廖胤龍和彭哲倫為本文第一作者,王恒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本研究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泰山學者工程等項目資助。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are.2024.12.046
編 輯:萬 千
審 核:賈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