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毀林與開礦:明清徽州環境危機的另一個視角
主講:熊帝兵 教授
時間:2025年3月28日下午3:00
地點:岱宗校區文理大樓901室
主講人簡介:
熊帝兵,男,1976.11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安徽省教學名師。淮北師范大學安徽文獻整理與研究中心(暨安徽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任,兼任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副院長。安徽省優秀科研創新團隊“安徽區域歷史文化研究創新團隊”帶頭人,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明清徽州農書調查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入選安徽省“領軍人才特聘教授”“江淮文化名家領軍人才”等。
主要從事農業史與社會史研究。先后在《中國農史》《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史研究》《干旱區資源與環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撰寫《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農家類”,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項、全國高校古委會重點項目1項,其他項目若干項。社會兼職有中國科技史學會農業史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古籍研究》副主編等。
摘要:
明清時期,徽州地區盜砍林木、挖掘椿樁、縱火焚山等毀林現象時有發生,破壞了林木資源的蓄養。部分地區采石、燒石灰、挖煤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對境內山體損毀較為嚴重。同時,當地居民也效仿棚民墾山,種植經濟作物,采礦挖煤,加速了對植被的破壞,引起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良田無法復墾等環境問題。學界普遍認為乾隆時期徽州外來棚民的墾山活動是造成當地環境危機的主要原因。但事實并非如此,早在棚民到來之前,徽州地區的環境已有破壞的跡象,清代棚民的大量涌入加速了這一過程。事實上,徽州本土居民的毀林、開礦,以及效仿棚民的墾山活動也是導致徽州地區環境惡化不可忽視的因素。對真正環境危害者的確定欠準確,甚至規避,不可能為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正確的啟示與幫助,更不可能徹底解決環境問題。